青釉是以鐵為著色劑,通過還原焰燒制而成的高溫釉,自東漢晚期創(chuàng)燒成功以來,在各代工匠的努力下,產(chǎn)量豐富,精品迭出,可說是中國陶瓷史上最早出現(xiàn)、歷代不絕的主流產(chǎn)品。
明清二代的青釉瓷器制作,奠基在傳統(tǒng)窯業(yè)的基礎(chǔ)上面繼續(xù)發(fā)展,尤其盛行模仿早期的青瓷釉色,成品富有深淺濃淡之變化。本文選取仿龍泉青瓷、仿粉青青瓷、仿翠青青瓷、仿汝窯青瓷,及仿官窯青瓷等品類,介紹明清青釉系瓷器之概況。
一、仿龍泉青瓷
龍泉窯始于北宋,盛于南宋至明初,明代中葉以后逐漸衰落,因為產(chǎn)品造形精巧,質(zhì)感蒼翠如玉,成為明清時期仿制的對象。
例如圖一為明宣德仿龍泉青瓷葵口仰鐘式碗,此器的口沿外敞,器壁略微收窄后往下延伸,碗底以圓緩的弧度收窄,腹部略深,底下具有圈足。
碗的口沿制作為花瓣式的葵花形,表面陰刻S形的波狀線紋,器表內(nèi)外施釉,釉色呈淺淡的鮮綠色,質(zhì)感潤澤腴美。由于釉料在高溫中產(chǎn)生流動,碗的口沿露白,陰刻S紋則因積釉之故而顯得深暗,顏色變化頗為自然。
明代模仿龍泉窯青瓷始于永樂時期,釉色接近者稱為“仿龍泉”,宣德時期繼續(xù)燒制,亦以素雅風(fēng)格著稱于世。
二、仿粉青青瓷
“粉青”是南宋龍泉窯所創(chuàng)燒的青釉,因為顏色呈淺淡的青綠色而得名。它的燒造條件比較嚴格,傳世不多,后代也罕見燒制,直到清雍正時期崇尚仿古與典雅的風(fēng)格,才開始有仿燒作品。
例如圖二為清雍正時期的粉青釉凸花如意耳蒜頭瓶,此器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瓶口內(nèi)斂,其下擴出為蒜頭式瓶頭,頸部收窄,肩部斜溜,左右兩側(cè)附加如意形雙耳,腹部圓闊,底下具有圈足,足內(nèi)書寫“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書款。
瓶身表面淺浮雕纏枝蓮花、如意云頭、卷草及蓮瓣等紋樣,施青釉后高溫燒制,因為釉料流動,使浮雕紋飾和器壁凸棱處露白,雕紋邊緣則因積釉而略為深暗,突顯紋飾的立體效果。
三、仿翠青青瓷
清代乾隆時期亦盛行青釉,其中也有模仿翠青的產(chǎn)品,例如圖三之青釉鏤空套瓶即是乾隆時期的制器。
此器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圓形瓶口,口沿微敞,頸部細長,肩部斜溜,腹部呈垂墜狀,底下具有圈足,足底外撇,足內(nèi)書寫“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書款,瓶內(nèi)還有一個膽狀小瓶,二者內(nèi)外相套而得名。
外瓶頸部模印如意云頭紋和蕉葉紋,腹部采鏤空技法雕制纏枝牡丹紋,內(nèi)部小瓶素面,二者皆施模仿翠青之青釉,釉色淺淡,因為流釉而有深淺的變化,此一鏤空套瓶是乾隆時期的創(chuàng)新之作。
四、仿汝窯青瓷
汝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產(chǎn)品有碗、盤、瓶、洗、缽、盞、尊及水仙盆等品類,胎厚釉薄,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藍或月白等色,有細小開片,是明清時期仿制的重點。
例如圖四為清雍正時期的青釉石榴尊,此器器口往外翻折,口沿做成五瓣式的花形,頸部收窄,肩部朝下傾斜,腹部圓闊如球,造形近似石榴之漿果。
尊的表面施天青色釉,釉厚乳濁,具有細開片紋,器底書寫青花年款“大清雍正年制”,是雍正官窯模仿宋代汝窯的器物。
五、仿官窯青瓷
官窯也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產(chǎn)品以青瓷為主,釉色由灰青、粉青至天青不等,器面具有開片,開片形狀大小不均,且有“紫口鐵足”現(xiàn)象,成為明清仿官窯的重心所在。
例如圖五為清雍正時期的青瓷桃果形筆洗,此器為法國巴黎吉美美術(shù)館藏品,胎體采捏塑法制作,其中包含一大一小兩個并蒂連接的桃實。大桃實呈現(xiàn)果實剖半、內(nèi)部挖空之狀,以瓷片捏塑而成,是全器的主體,小桃實與其相連為器柄,幾片枝葉附著其上,組成雙桃并蒂的造形。
胎體表面施青釉,釉厚乳濁,呈色粉青并有開片,開片較大,分布疏散,口沿流釉而自然形成淡褐色,是模仿宋代官窯的器物。
明清青釉系瓷器以早期的名窯為范本,燒造出深淺不一的釉色,配合陰刻、浮雕、鏤空及模印等技法,兼具古雅與創(chuàng)新之風(fēng)格。下期將以特殊釉為題,介紹烏金釉、紫金釉、爐鈞釉、德化白釉及茶葉末釉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