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職場的分叉路口
每個人在職場的處境不盡相同,但往往逆來順受的機會比平步青云來得多,擁有豐富職場生涯咨詢經(jīng)驗的馬偕紀念醫(yī)院協(xié)談中心咨商心理師羅惠群表示,投身職場一段時間后,一旦走到工作存在與發(fā)展的分叉路口時,徬徨無助與情緒低落常成了絆腳石,消磨了斗志也澆熄了熱情。
羅惠群表示,許多人像Vincent一樣,在工作上面臨轉折,但不見得有絕對的「選擇權」;在家庭里,也有長輩與妻小的照顧壓力與責任,三明治型態(tài)的社會角色與存在,造成了情緒上的負荷,一旦滿載無處宣泄,爆發(fā)的一瞬間只會來的又急又快。
為什么在職場中不快樂?常見的原因為懷疑工作意義與價值、人際關系的不順利、升遷與突破的瓶頸、成就感的未達成等,而這些人往往是已工作累積十至十五年的職場中堅份子。
轉個彎世界大不同
Roger在銀行擔任行員十年,工作看似平順,但同一個工作做了這么久,表現(xiàn)也不差,但職位始終停留原地,他形容這種上不上、下不下的情況,有時真的很挫敗,眼看著前方一片茫然,無心無力的情況也深深影響了睡眠品質。
在經(jīng)過心理師的協(xié)助后,發(fā)現(xiàn)Roger有房貸要繳、孩子的學費與老人家的緊急醫(yī)療資金都不可缺,能夠有穩(wěn)定的工作是維持生活基本開銷的支柱,老實說,要放棄,很難!
但工作既然不能求好求進,是否可能安排「未來計劃」?
拜網(wǎng)絡發(fā)達之賜,電子商務已有自辟戰(zhàn)場的軟實力。
Roger熱愛烘焙,做面包不僅用心也有興趣,下了班回家做面包,算是他撇開工作后露出燦爛微笑的動力,標榜著「給家人吃的面包」還成功在社交網(wǎng)站上販售,不但補貼了生活費、也重拾了自信心與成就感,不必費心找店面就可以「當老板」,在產品的創(chuàng)造與技術上日漸精進,并將開一家面包店的準備期拉長,白天正職的工作成為實質的后盾,讓Roger的人生有了重大的轉折。
鼓勵主動找尋支援
職場倦勤的原因莫衷一是,抱怨與不滿常跟隨著自己不肯散去,外顯性的抱怨把矛頭對準了主管或老板,但內顯性的不滿則是歸責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是輸家,特別是在社會性別角色定位情況下,期待男性在職場上有更多的表現(xiàn),先生的工作必須優(yōu)于太太,林林總總的社會包袱與自責,若情緒找不到出口,恐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羅惠群表示,在職場遇到瓶頸與抉擇時,最好先找朋友或家人傾訴,針對角色沖突問題可以減少家庭紛爭,避免影響婚姻狀態(tài),只有愿意把心中的情緒與想法表達出來的人,才能獲得更完整的幫助。
為什么不能早一點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這可能是很多職場人都曾想過的問題。但在這之前,還必須重新思考一個問題:你是否也是在求職時只看工作屬性、專長特色、薪水福利,而忘了先探究自己是誰?
人格型態(tài)與職業(yè)類別的連結
心理學家提出的性格分類指標(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簡稱 MBTI),將人類區(qū)分了十六種人格型態(tài),透過指標的歸納,不失為一種測量自我內在類型與職業(yè)間連結的明確定位方法,也正因為如此,「覺察自己」往往可以把問題拉到最原始(根本)的位置。
覺察自己并且懂得自己看來是十分重要的課題,只有透過厘清內在,重回到內心的狀態(tài),許多事情變得迎刃而解,知道自己是誰并且學習與自己相處,可以有效達到壓力抒解與情緒調適。
「跟自己在一起」是傾聽內心聲音最直接的管道,透過跑步、騎車、瑜珈、讀書、冥想、禪修,甚至安排一個人的旅行,都是幫助自己聽見內心呼喊的最好機會,再重回職場時更可以用最健康的態(tài)度面對挑戰(zhàn)。
套用股神巴菲特對孩子的管教要點,在職場應用上也十分貼切,其中「審視自己的內心是最好的投資」,看得出來,以覺察自我努力面對,從回歸「人」的狀態(tài)來思考,才能把附加在自己身上的工作予以排除,找到「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修得內外功 開創(chuàng)一片天
在臺灣,大學畢業(yè)生在離開校園前會接受相關人格與職場適應方面的量表檢測,以系所、專長、人格特質予以分析,透過評量結果企圖厘清脈絡,但往往測驗做了,有了方向,但仍會受到家庭壓力、期待或經(jīng)濟考量而有不同的結局,所以什么人適合什么工作,可不全然都是天注定,仍可憑借著后天的努力與找對方法,在慣性的常規(guī)經(jīng)驗中有所解套,開創(chuàng)一片天。
羅惠群提醒,職場生存得「練得內功、學得招式」才能迎刃有余?!竷裙Α怪饕浅鋵嵶晕?、取得證書、專業(yè)能力的精進與提升,幫助自己建立更多的實力以因應挑戰(zhàn);但「招式」可就千變萬化,個人巧妙不同,就像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懂得應用得宜也才能夠事半功倍。
從點到面找到應對之道
羅惠群鼓勵在職場面臨困難與問題時要懂得主動尋求支援!咨詢心理師可以是信息提供者、厘清問題脈絡的分析者、也是很好的傾聽者,在咨詢的過程中,心理師會將問題的「點」帶入「面」的層次考量,更甚者可以從交叉面向深究,以幫助咨詢者在繁雜的思緒中,抽絲剝繭找出合宜的應對策略。
以馬偕紀念醫(yī)院協(xié)談中心為例,在每月安排的馬偕心靈講堂中,參加者可以習得招式,更能透過團體治療模式達到相互交流與分享的目的,此外,目前坊間有許多心靈成長課程或團體,都是在為各個面向提供「招式」,如人際溝通的訓練與技巧、說話藝術與口語溝通、心靈成長課程安排等,都提供了相當多的學習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