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陶瓷的釉料分為高溫釉和低溫釉二大類,高溫釉的發(fā)展如前文所述,從夏商時期的原始瓷開始,一路發(fā)展到東漢演變?yōu)檎嬲拇善鳎蜏赜蕴談t可能在高溫灰釉與鉛鋇玻璃的基礎(chǔ)上逐漸興起,于西漢中晚期的墓葬里大量出現(xiàn),成為漢代的重要工藝之一。
?
漢代的低溫釉陶是以鉛作為釉料的助熔劑,釉料中加入氧化銅或氧化鐵,經(jīng)900-1000℃的低溫?zé)?,即可產(chǎn)生綠色或褐色的釉面,俗稱漢綠釉及漢褐釉,器形品類包含飲食器皿、仿銅禮器、建筑設(shè)備模型、人物俑及動物等等,是常見的陪葬明器。本文選取綠釉陶井、綠釉陶壺、綠釉群鴨、褐釉陶壺及褐釉陶狗五類,介紹它們的特色。
一、綠釉陶井
水井是古代的水利設(shè)施之一,提供先民飲用、灌溉及手工業(yè)生產(chǎn)所需之用水,漢代墓葬里常見以陶土制作的水井模型明器,造型模仿現(xiàn)實生活中的水井構(gòu)造,其中即有綠釉陶之品類。
?
圖一為漢代的綠釉陶井,井身呈上小下大的圓筒狀,井口往外延伸為折沿形,上面井架兩旁黏接對稱龍首,左邊有一個圓口深腹的汲水罐,拱形井架上面設(shè)有Ⅱ形的雙層橫梁,其內(nèi)設(shè)一轆轤,可以套上繩索,系綁汲水罐來取水。
?
陶井胎體呈褐色,表面罩上以銅為著色劑的鉛釉,經(jīng)900-1000℃的低溫?zé)?,燒制過程中氧氣供給充足,銅著色劑在氧化氣氛中形成綠色,而釉料里的鉛助熔劑則使釉面光澤平滑,流動性較強。
?
此類陶井常與陶倉、陶灶一起入埋于漢代墓葬之中,是當(dāng)時所盛行的明器組合,類似的器物亦曾出土于陜西省城固縣,可以作為對照的參考。
二、綠釉陶壺
漢代陶壺用來盛酒或貯藏糧食,器身有方形、圓形及繭形等變化,表面以彩繪或低溫釉為飾,在低溫釉的品類中,以圓身陶壺較多見。
?
例如圖二為漢代的綠釉陶壺,此器的壺口呈圓盤形,頸部收窄,肩部向下傾斜,腹部圓闊,底部收窄為足。它的胎體為紅褐色,表面裝飾多道弦紋,腹部塑貼獸面鋪首銜環(huán),并且罩上以銅為著色劑的綠色鉛釉。
?
釉面光滑,顏色清澈透亮,但是腹部釉面大部分泛白,這是因為低溫鉛釉長期入埋于地下,受到地下環(huán)境里的溫度濕度影響,逐漸析出一層鉛白物質(zhì),而呈現(xiàn)出銀白色的光澤,坊間俗稱「銀釉」或「銀斑」。
?
類似的器物亦曾出土于陜西、山西、河南、山東等地,如河南省洛陽燒溝漢墓即有類似的綠釉陶壺出土,是漢綠釉的典型器之一。
三、綠釉群鴨
漢代低溫釉陶除了有倉庫、水井、樓閣等建筑模型之外,還有水田、池塘、豬圈、羊圈等題材,陶池之中包含鴨禽、游魚、烏龜及蓮荷等動植物。
?
例如圖三為漢代的綠釉群鴨,此器與日本東京博物館藏的綠釉群鴨相似,外圍是一個圓形陶盆,盆壁以上下二層橫條式鏤空做成柵欄狀,十來只大大小小的陶鴨聚集在圓盆內(nèi)部或口沿處,昂首面向前方。
?
陶盆和鴨群的胎體皆為褐色,表面施低溫綠釉,因為釉中的鉛受到入埋環(huán)境影響而析出鉛白,所以器表布滿銀斑,表面還有一些灰黃色的泥土附著,呈現(xiàn)漢綠釉豐富的出土現(xiàn)象。
?
此器的圓形陶盆象徵水池,內(nèi)含鴨群反映當(dāng)時飼養(yǎng)禽畜的狀況。類似的器物亦曾出土于河南、山西等地,部分鴨池上方架筑多層樓臺,形成「水上樓閣」的景觀。
四、褐釉陶壺
漢褐釉的制作方式與漢綠釉相同,以陶土為胎,表面施低溫鉛釉,因為釉料里的著色劑為鐵,所以在氧化氣氛中燒成褐色。
?
例如圖四為漢代的褐釉陶壺,壺口微敞,頸部略為收束,肩部圓緩向下傾斜,腹部圓闊,腰部以下收窄,底下具有圈足,表面以模印法制作弦紋和狩獵紋等紋飾,并罩上以鐵為著色劑的釉料,低溫?zé)珊稚?/p>
?
由于釉料之中以鉛為助熔劑,熔融性能較強,燒成后的釉層清澈透明,平整光亮,如陜西省西安郭家村出土的漢代褐釉陶壺即有相同的釉質(zhì)特徵。
五、褐釉陶狗
狗是六畜之一,也是漢代低溫釉陶的常見題材,表面施綠釉或褐釉,有的四肢站立,有的曲肢坐臥,姿態(tài)各不相同。
?
例如圖五為漢代的褐釉陶狗,頭部比例較大,雙耳豎起向前彎曲,鼻吻朝上仰望,張口吠叫。它的頸部粗長,身軀略短,四肢曲收,坐臥在地,表面施以鐵為著色劑的釉料,在氧化焰中燒成褐色。
?
由于此類褐釉亦屬鉛釉,受到入埋環(huán)境影響也會析出鉛白,所以在陶狗表面形成銀斑現(xiàn)象,相同的造型與釉色亦可見于河南省南陽出土的漢代褐釉陶狗上。
漢代低溫釉陶的品類包羅萬象,如實呈現(xiàn)漢代生活的樣貌,表面釉料雖然只有褐、綠二色,但其工藝技法成為唐代三彩器的基礎(chǔ),在低溫釉的發(fā)展史上具有關(guān)鍵性的地位。下期將以越窯青瓷為題,介紹中國古代最著名之青瓷窯系的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