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體成形法
一體成形法是指用單一材料所制作的造像,為石刻佛像常見的制作方式。例如圖一為東魏的造像碑殘件,此碑原是一佛二菩薩的三尊像組合,主佛居于中間,雙菩薩分立兩側(cè),如今左側(cè)的脅侍菩薩已經(jīng)佚失,從中可以看出主尊佛高肉髻,身穿僧只支和袈裟,雙手各施無畏印和與愿印,菩薩頭戴高冠,身穿天衣長裙,右手上舉、左手持物等造型。
碑體表面粗細不均,主佛臉部、左手、局部袈裟和菩薩的左手及局部袈裟已經(jīng)打磨平滑,其余則是粗糙的表面,尤其佛首頭光、菩薩高冠及其上方等處,都只鑿出大致的輪廓,顯示石雕佛像的制作必須經(jīng)過粗胚〈粗鑿輪廓〉、中胚〈雕刻五官衣飾〉及細胚〈細刀修飾拋光〉等過程。
雖然此器尚未完工,但是佛與菩薩的頭部、身體、衣著、手印及持物都很完備,而且與后面的背光連成一個整體,顯然是用一整塊大石頭雕刻而成的,正是一體成形法的工藝表現(xiàn)。
二、成形接手法
成形接手法是指佛教造像的主體部分和手分開制作,再彼此接合而成的方式,也是石雕佛像的成形工藝之一。
例如圖二為東魏的石雕佛三尊像,主佛面相方圓,頭頂高肉髻,螺發(fā)細密整齊,內(nèi)穿僧只支,外披袈裟,跣足立于小圓臺上。圓臺兩側(cè)分別浮雕一個冉冉垂降的祥龍,龍首翹鼻張口,口中吐出蓮臺,承托兩位菩薩,菩薩頭戴低冠,冠繒垂肩,身穿天衣長裙,胸前佩掛瓔珞,裝飾頗為華麗。
主佛和菩薩的雙臂皆作屈肘向前狀,但是手部佚失,無法得知三者的手印和持物。由于前臂殘佚處的斷面平整,居中處鉆鑿一孔,顯示佛、菩薩、背光及臺座是用一塊完整的石料雕刻而成的,但是雙手部分是用別的石料制作,工匠把手部后方琢磨一個突出的榫頭,前臂鉆鑿一孔為卯眼,即可嵌合在一起。
此種成形接手法特別適合用在大型的石雕造像上,既可節(jié)省石材,又能方便施工,具有省工省料的雙重效益。
三、木刻組合法
木頭具有材質(zhì)輕、取得容易及易于雕刻等優(yōu)點,廣為佛教寺院用來制作佛像,但是有些佛像體型高大,很難找到適合的大型木料來雕刻,所以就用分段制作再逐一接合的方式來進行。
例如圖三為宋代的木雕菩薩立像,此尊造像的體型碩大,菩薩頭戴花鬘寶冠,臉型方圓,雙頰豐滿,直鼻小嘴,雙眼向下垂視。他的胸前佩掛項飾,身上穿著天衣長裙,左手屈肘上舉,右手斜置于腹前,跣足立于圓臺上。天衣和長裙順著軀體貼附,表面用弧曲的衣褶紋理表現(xiàn)布料的柔軟,帶狀帔帛自肩部飄垂而下,為莊重的姿態(tài)增添瀟灑。
由于木材易受環(huán)境影響而裂開,所以菩薩表面有許多長短不一的裂紋,這些裂紋多呈縱向走勢,屬于木質(zhì)龜裂的自然現(xiàn)象,但是菩薩腿部有一圈環(huán)狀凹痕,凹痕兩側(cè)的紋理并不吻合,顯示此尊造像是用二塊木頭雕刻頭部和身軀、腿部及圓臺后,再以榫卯結(jié)構組合而成
四、陶制模印法
陶器在中國的歷史悠久,隨著器型的需要發(fā)展出各式各樣的制作方法,但在陶瓷佛教造像中,以模印法為主。
例如圖四為宋代的陶菩薩像印模殘器,此器外表呈不規(guī)則隆起,內(nèi)部如圖所示,向內(nèi)凹陷為菩薩的造型。從其形狀可知,當初是先用陶土制作一個實心的菩薩造型,由側(cè)邊切割成前后兩半,燒成前半身和后半身兩個母模,再用陶土壓印在母模上面,稍加陰干后去除母模,入窯燒成兩個內(nèi)部中空的外模,其中,前半身的外模即如此圖之狀。接著,陶工再以細泥壓印在外模內(nèi)側(cè),稍加陰干后取出,成為前后兩個坯胎,將這兩個坯胎黏著在一起,即可入窯燒成完整的造型。
由于印??梢灾貜褪褂玫木壒?,因此具有省工省力、提高產(chǎn)能的優(yōu)點,所制作的佛像內(nèi)部中空,質(zhì)量輕且便于陳設,廣為各界所使用。
五、壓印成形法
壓印成形法的原理與模印法相同,主要施作于善業(yè)泥佛像上,其工序約可分為下述三個步驟。
首先用陶土制作一個圓弧頂?shù)拈L方形板,正背面皆用減地法雕刻浮雕佛像與題記文字,燒成母模;其次,用二塊陶土壓印在母模正背二面,陰干后燒成二個外模;接著再用揉合了高僧骨灰的細土壓印在正面外模內(nèi)部,其上再壓印背面外模,稍等陰干后取下外模,最后入窯低溫燒制成弧頂長方形、正面浮雕佛像、背面浮雕文字的善業(yè)泥佛像。
古代工匠以刻、印、塑等工藝為基礎,配合造型和材料發(fā)展出上述各種制作方式,展現(xiàn)省工省料、提高產(chǎn)能的精神。下期將從紋的角度,介紹佛教造像紋飾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