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早期龍紋
明代早期的龍紋以永宣時期為代表,此時繼續(xù)使用國外進口的蘇麻離青料繪畫青花紋飾,但是筆觸技法的差異,使龍紋形象產(chǎn)生大幅度的改變。例如圖一為明代永樂時期的梅瓶,此器的瓶身通體繪畫云龍紋,龍紋曲頸昂首,環(huán)繞瓶腹一周,雙眼的形狀猶如戴上圓框眼鏡一樣,嘴唇上翹,額頭略平,五爪張開如風車狀,頭上的鬃毛整把豎起,略往前飄,肢肘處的關(guān)節(jié)毛亦呈平行的飄帶狀,都是永宣時期的龍紋樣式。
由于當時用蘇麻離青為鈷料,采小筆勾畫法繪畫,筆觸輕巧靈活,顏色深濃如藍寶石,并有自然凝聚的黑疵斑點。類似的眼鏡形眼、風車爪、翹嘴唇及成束飄揚的鬣毛,亦可見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明宣德青花云龍紋缽上,其生動靈活的體態(tài)是明代早期的典型風格。
二、明中期龍紋
明代中期龍紋包括成化、弘治及正德時期,此時改用江西省饒州所生產(chǎn)的平等青及瑞州所生產(chǎn)的石子青為鈷料,并采勾邊平涂法繪畫,塑造出不同的龍紋形象。
例如圖二明代正德時期的青花碗,此器呈敞口、深腹的敦式碗形,底下具有圈足,碗體內(nèi)外都用石子青料繪畫龍紋,龍紋周邊布滿纏枝花卉,組成穿花龍的題材。
其龍紋形狀如圖所示,眼鏡形眼、翹嘴唇、平額頭、風車爪,鬣毛成束飄揚的狀態(tài),是承襲永宣時期的造型。但是龍身表面的鱗片勾勒簡率,青花的色調(diào)比較平均,則是用平涂法繪畫而成的。
此種平涂式的龍紋形象顯得比較平實,廣泛存在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同期收藏中,是明代中期的龍紋特色
三、明晚期龍紋
明代嘉靖時期,用石子青和回青調(diào)制的混合配方繪畫青花,呈色濃重微泛紅紫,又因長筆平涂的筆觸更趨簡率的關(guān)系,龍身表面的鱗片愈加隱晦,往往只見平面式的龍紋形象。
到了萬歷時期,改用浙江省出產(chǎn)的鈷料制作,顏色轉(zhuǎn)為藍中帶灰的色調(diào),但是筆觸技法仍然一樣。例如圖三為明代萬歷時期的青花大罐,此器表面繪畫靈芝、龍紋及海水江崖等紋樣,其龍紋如圖所示,大致可見眼鏡形眼、平額頭、風車爪及鬣毛成束飄揚等明代特征。
然而,除了眼睛和雙角刻意留白之外,龍首、龍身、龍尾、四肢及鬣毛的顏色皆頗為相近,仿佛用細筆勾勒邊框后,就用長筆平涂法一筆涂過,才會形成如此均勻的色調(diào)。此類平面化龍紋普遍見于明代晚期的青花瓷上,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明萬歷青花穿花龍紋梅瓶即可作為對照的參考
永樂應(yīng)龍紋 長鼻、卷草尾、附有雙翼的龍紋,是永宣時期開始興起的紋樣。(圖四)四、永樂應(yīng)龍紋
明代永宣時期的青花瓷上,開始出現(xiàn)附加雙翼的龍紋,它們的鼻子較長,尾巴分成多束,并勾轉(zhuǎn)為卷草狀。
例如圖四為明代永樂時期的青花大罐,此器以二個龍紋為主紋,龍紋形狀如圖所示,鼻吻略長,鼻頭向上翹起,龍身起伏如波,尾巴長而分岔,末端彎轉(zhuǎn)如卷草紋,雙肘附加雙翼,凌空飛行,姿態(tài)與景德鎮(zhèn)出土的明宣德青花夔龍紋罐相似。
有些長鼻、卷草尾的龍紋口中銜著花朵,故有「香草龍」之稱,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明宣德青花夔龍紋罐與明成化青花夔龍紋盤即有此類紋樣。有的龍紋鼻吻不長,但是翅膀尖銳有力,于波濤之中翻騰,俗稱「應(yīng)龍」,則見于成化、正德及嘉靖時期的青花瓷上。
宣德螭龍紋 頭上僅有一角,口中銜著靈芝,體表簡化無鱗片,是宣德時期特有的龍紋。(圖五)五、宣德螭龍紋
宣德青花瓷上除了有長鼻、卷草尾的翼龍之外,還有頭上單獨一角的龍紋,俗稱「螭龍」。
例如圖五為明代宣德時期的青花梅瓶,此器的腹部寬長,表面環(huán)繞一尾長龍,龍紋具有眼鏡形眼、平額及翹唇,基本造型與同時期的龍紋一致,但是龍首上面只有一角,龍身表面簡化著色,沒有鱗片,口中銜著靈芝,是其特殊之處。
此類獨角龍紋極為稀少,目前只見于景德鎮(zhèn)珠山官窯遺址所出土的明宣德青花螭龍紋梅瓶上,可以作為對照的參考。
龍紋的歷史淵遠流長,造型種類豐富,在明代青花瓷上既有早、中、晚期的階段性變化,還有神話思想挹注的新造型。下期開始將以永宣時期為例,說明龍紋在不同器形上的設(shè)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