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講堂》邀請臺灣科技大學教授盧希鵬分享“快樂經濟學”,以顛覆傳統(tǒng)的思考模式,用以“猴子為什么不需要戴眼鏡?”來探討街頭智慧與讀書智慧思考術。而“快樂經濟學”中重視的是感覺,因為“有感”讓人感受高附加價值,進而產生熱情與快樂,并具有“快樂競爭力”,以下就讓盧教授帶領大家朝著快樂、幸福之路邁進。
街頭智慧VS.讀書智慧
盧教授引述近日出版的《為什么猴子不需要戴眼鏡?》內容作分享,其中以阿里巴巴網商平臺作案例,創(chuàng)辦人馬云在成立阿里巴巴之前,學的是外語,當初在擔任導游時看到大家熱切談論“互聯(lián)網”,盧教授說有街頭智慧的人立刻嗅到商機,馬云即是其一。但讀書智慧的人卻還在等待教科書上的知識,尚未付諸行動。
?
馬云喜歡與教授們開會,請教讀書智慧人的想法。在業(yè)界的思考上,需要用學校的理論來驗證直覺是否周延,另外也需要用理論來說服別人認同這項直覺。馬云也通過不斷舉辦會議與店家溝通,例如舉辦講座“開放生態(tài)共贏”,與讀書智慧的人進行“對話”;邀請前200大的賣家組成“天貓智囊團”,舉辦圓桌會議向各店家請益,這些人幾乎不懂電子商務,但年營業(yè)額皆可高達數千萬人民幣以上,這些人匯聚而成“慈云匯”,并通過此與讀書智慧的教授們一同進行交流與腦力激蕩,因為他們知道街頭智慧仍需讀書智慧來補足。
?
馬云并沒有讀過電子商務的相關論文,而他看中的是產業(yè)中重要的“街頭智慧”,所以他常常做出大家意想不到的東西,這樣的人才當他把眼鏡摘下來的時候(跳脫理論框架),產生的智慧是“街頭智慧”,看到的視野是“周邊視野”。以下來談談,猴子為什么不需要戴眼鏡?為什么人要戴眼鏡?
猴子為什么不需要戴眼鏡? 因為需要周邊視野
盧教授舉出有趣的發(fā)想說到,人類戴上眼鏡為的是“聚焦”與“解決問題”;猴子為什么不需要戴眼鏡為的是因為可以看到“周邊視野”,并發(fā)現(xiàn)到“機會與威脅”。在叢林生存法則中猴子需要通過周邊視野,減少危險發(fā)生;而人類往往只重視單一焦點,而忽視看到客戶、產業(yè)、品牌、組織、趨勢等多元面向的視野,人類應當融入不同角度的觀察,以發(fā)展視野與廣度。
?
如同宏碁集團(ACER)在過去就是太重視核心能力,能力太強造成組織僵化,要再轉變則困難重重。因為周邊視野告訴我們有許多的“創(chuàng)新與威脅”都是從“跨界”而來的,一旦缺少周邊視野又擴大后,卻發(fā)覺已經來不及改變了。所以人類必須也摘下眼鏡,試著以猴子的思考術(街頭智慧),設身處地用寬廣的角度來觀察與行動。另外,盧教授近期推動快樂經濟、幸福企業(yè)不遺余力,以下即分享他的快樂學說。
HAPPY3 快樂工程 有感→營造感覺的係統(tǒng)方法
盧教授以工程背景的經驗來談“快樂工程”的概念,因爲他認爲快樂需要有研究與規(guī)則可依循,於是提出快樂的四個步驟就是“診斷”、“設計”、“發(fā)展”、“行動”。其中診斷自我的快樂競爭力時,如果正向感覺是負向感覺數三倍以上,你可能是一位有競爭力的人,你的企業(yè),也是一種幸福企業(yè)。
快樂元素則包含“價值感、富足感、寧靜感、安全感”,由這些快樂四感將快樂組合起來成爲幸福企業(yè);其中“價值感”是由比較出來,感覺自己有用?!案蛔愀小眲t是期待(需求)的滿足,夢想是不會被滿足的期待,驚奇是沒有期待的滿足,顧客滿意就是期待感被滿足。“寧靜感”是誠實面對自己,多講正面積極的話,正面與負面的話語產生的結果全然不同,需適當使用?!鞍踩小笔窍冉⑵鹌放频淖R別度,因爲有識別度是顧客找你,沒有識別度就是你找顧客,這種識別度將會產生一種安全感。
HAPPY1 快樂經濟學 有感→走遍天下
1998年《哈佛企管評論》中的文章,歡迎來到“體驗經濟”的環(huán)境里,提出人類追求的過程是從品質→服務→體驗→轉變,其中越往右則是附加價值越高。
其附加價值(value added)指的是每增加一塊錢成本,能賺到一塊錢以上的利潤(value up),或節(jié)省一塊錢以上的成本(cost down)。
在品質與服務的基礎下,即能產生體驗(感覺)與轉變。盧教授以蠟燭為例,一般的蠟燭約2元臺幣,加了5元臺幣的精油蠟燭,人們就愿意用200~1500元臺幣來購買,買的是一種“浪漫與放松”的感覺。星巴克的咖啡成本雖然只要5元臺幣,但是到店面喝120元臺幣咖啡的人,喝到的是“優(yōu)雅”的感覺。以上即是具有高附加價值的具體案例。
賣“感覺”的概念,在早期的華人國家以往是不被看好的,被認為是欺瞞顧客的行為,但自從1998年上述的理論出來后,人們開始領悟到追求更高附加價值,才是未來的趨勢與商機。如同,國外迪士尼主題樂園賣的主要是一種回憶、精品與名校賣的則是一種“轉變”的概念,也就是感受到“成為你的顧客是件光榮的事”。一切都是因為“有感走遍天下,無感則寸步難行”。
HAPPY2 快樂競爭力 有感→才有競爭力
盧教授認為服務業(yè)賣的是“快樂”,如同在餐廳用餐,重視的是服務員燦爛的笑容,快樂漸漸不只是一種享受,而是一種競爭能力。盧教授說過去制造業(yè)是賣身,而服務業(yè)是賣身之外還要賣笑,就像服務員即使心情再不好遇到客人也要立即破涕為笑;但快樂跟幸福感要從心理散發(fā)出來才真實,無法假裝;而快樂能產生熱情,并具有感染力。企業(yè)文化是有感染力,樂觀與悲觀也會相互影響,如同夫妻間或朋友間相處、以及環(huán)境的影響,同樣皆具有感染力。同樣一個人的快樂也能相互傳染,在熱情下自然產生快樂競爭力!
?
HAPPY3 快樂工程 有感→營造感覺的系統(tǒng)方法
盧教授以工程背景的經驗來談“快樂工程”的概念,因為他認為快樂需要有研究與規(guī)則可依循,于是提出快樂的四個步驟就是“診斷”、“設計”、“發(fā)展”、“行動”。其中診斷自我的快樂競爭力時,如果正向感覺是負向感覺數三倍以上,你可能是一位有競爭力的人,你的企業(yè),也是一種幸福企業(yè)。
快樂元素則包含“價值感、富足感、寧靜感、安全感”,由這些快樂四感將快樂組合起來成為幸福企業(yè);其中“價值感”是由比較出來,感覺自己有用。“富足感”則是期待(需求)的滿足,夢想是不會被滿足的期待,驚奇是沒有期待的滿足,顧客滿意就是期待感被滿足。“寧靜感”是誠實面對自己,多講正面積極的話,正面與負面的話語產生的結果全然不同,需適當使用。“安全感”是先建立起品牌的識別度,因為有識別度是顧客找你,沒有識別度就是你找顧客,這種識別度將會產生一種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