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零售業(yè)者來說,持續(xù)幾年的新冠疫情極大地改變了零售業(yè)的構造成分。在后疫情時期充滿不確定性的危機狀態(tài)中,該如何以“新零售”贏得更高效的成績呢?
?
在阿里巴巴集團創(chuàng)辦人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不久后,首席執(zhí)行官張勇也對此做出解讀:圍繞著“人、貨、場”中所有商業(yè)元素,是走向新零售非常重要的標志,而其核心就是商業(yè)元素的重構是不是有效,能否真正提高效率。
?
傳統(tǒng)超市的零售模式中,誰該為信息流買單?
你在超市里逛,看到琳瑯滿目的商品,在這些商品中挑選,甚至還會摸一摸、聞一聞。通過這些行為,你獲得了信息流,用來幫助你決定買或不買的決策。你決定買,把商品放入購物車,推到收銀臺付款。付款,也就是買這個行為,幫助你這個“人”和超市的“貨”之間,完成了資金流的交換。逛和買的關系,是“逛”獲得信息流,“買”付出資金流。然后,你把“貨”裝進購物袋,放入手推車,推到停車場,放進后車廂,開車回家。你和超市共同完成了物流。超市完成了從工廠到超市這一段,你完成了從超市到你家這一段。信息流、資金流、物流,這就是超市“三流”的組織方式。看上去自然而然,似乎它們本來就應該這么組織。但是,仔細思考,也許你會有一些疑問。
?
超市給你提供信息流,讓你看、摸、聞的時候,有沒有付出成本呢?那么大的面積,有租金成本;充足的現貨讓你挑,有庫存成本。超市花了巨大的成本為你提供信息流,沒有為向你提供信息流而收費,這些信息是免費的。因為超市相信,大部分有購買意愿的消費者,在看完、摸完、聞完商品,獲得信息流之后,如果感興趣,多半會直接購買。如果消費者直接購買,之后的資金流、物流也一定會在超市內部完成。逛和買,在傳統(tǒng)超市中,幾乎是不可分割的。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在這里形成了一個閉環(huán)。在這個閉環(huán)中,雖然超市不以信息流收費,但既然資金流也在這里完成,那它就可以賺商品的差價。
??
所有人都獲益,同時更高效、更穩(wěn)定的新交易結構,就是「新零售」
到底誰該為信息流買單?如果傳統(tǒng)零售都被電商的利益給稀釋了,誰來提供信息流呢? 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的水,從“用商品差價,補貼信息流成本”,流向“線下獲得信息流、線上付出資金流”,但不會停在這種互相為敵、你贏我就輸的中間狀態(tài),還會不停演化,繼續(xù)融合,直到所有人都獲益,同時更高效、更穩(wěn)定的新交易結構出現。
?
舉例,很多消費者不喜歡在網上買鞋,主要原因是鞋的款式不同,會導致鞋碼不準,很多時候一定要穿在腳上,親自試過,才知道合不合腳,而這一點,網上店鋪很難滿足。所以,很多人在網上看到耐克(Nike)出了一款新鞋,覺得款式、價格都合適,但不會輕易下單,他會去耐克的線下專賣店試一下,再決定是否購買。
?
“一定要試穿才知道合不合腳”,這說明網絡提供的信息流太簡單,不足以支撐買或不買的決定。而線下的體驗,是更強大的信息流工具。為了獲得更多信息流,消費者去線下專賣店試穿。試完之后,覺得很合腳,打算買。可是,線下實體店的價格要比網上的貴許多。這個問題,和超市的問題幾乎是一樣的。消費者通過體驗,享受了線下實體店的信息流,但是線下經銷商支付了信息流成本,資金流卻被線上搶走了。久而久之,線下經銷商會被線上影響得開不下去,變得越來越少,最終關門。
?
怎么辦?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交易結構的進一步優(yōu)化:用品牌商體驗店,取代代理商加盟店。最不想讓代理商關門倒閉的是誰?是品牌商。代理商賺不到錢都關門了,誰來幫品牌商賣鞋子呢?只通過線上不現實,因為消費者總是要在線下試穿,獲取信息流。只要這種需求存在,實體店就會繼續(xù)存在。
品牌體驗店,為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
未來,線下會有越來越多的“品牌體驗店”。所謂品牌體驗店,是指我開店的第一目的,就是為了讓你看、讓你摸、讓你聞、讓你喜歡上我的產品,而不是銷售。不以銷售為第一目的,經銷商就賺不到足夠的差價,他們不會接受。沒關系,那品牌商就自己開,自己支付租金成本。為什么?因為無論線下還是線上購買,收入都是品牌商的。甚至,對財務來說,體驗店的租金、庫存等信息流成本,未來會被計入品牌及營銷成本內,而非銷售成本。如果品牌商開不了這么多體驗店,怎么辦?未來可能會有大批代理商轉型為服務商,專門提供幫助品牌商開體驗店的服務。品牌商考核它們的,不再是銷售額,而是用戶滿意度。
?
?進一步說,代理銷售店向品牌體驗店的轉型,可能會進一步帶動百貨商場收取抽成的聯營模式,向購物中心的租金模式轉型。未來,每一個商業(yè)地產的位置上,依然都是店面。只是這些看上去差不多的店面,背后的交易結構會悄悄發(fā)生變化,越來越多代理銷售店會變?yōu)槠放企w驗店,越來越多以銷售為目的的百貨商場,會變?yōu)橐泽w驗為目的的購物中心。
?
? 二〇一七年十月,耐克公司執(zhí)行官宣布,把原本在全球合作的三萬家零售商,縮減為四十個合作商。這四十個精挑細選的合作商,必須有能力運營獨立的體驗店。未來,耐克的官網和應用程序(APP)會成為主要銷售渠道,而體驗店則注重為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其商業(yè)邏輯。耐克正在實踐“用品牌體驗店取代代理銷售店”的新零售邏輯。除了耐克外,越來越多的品牌,正在嘗試“不賣貨”的實體店鋪戰(zhàn)略。
?
?二〇一六年,荷蘭內衣品牌Lincherie在阿姆斯特丹開了一家“只能試不能買”的線下體驗店。顧客用高科技穿衣鏡試衣,然后在數字設備上下訂單。48小時內,送貨上門。不賣貨,還帶來一個好處,不用在店面?zhèn)鋷齑?,租金成本、庫存成本大大降低?/p>
?
二〇一七年,知名高端百貨公司Nordstorm也在洛杉磯開了一家“不賣貨”的實體店。這家店的面積只有三百平方公尺,主要提供個人造型、服裝修改、店內提貨、退貨、修改訂單等服務。線下體驗,線上購買,線下服務,成為其核心。
?
線上賦能的線下零售,就是「新零售」
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在網絡的幫助下,正在用線上的數據強項,賦能線下的體驗優(yōu)勢,從傳統(tǒng)的“用商品差價,補貼信息流成本”流向“不賣貨的體驗店”。這種被線上賦能的線下零售,就是“新零售”。
?
?正如小米科技創(chuàng)始人雷軍所說“我們要從線上回到線下,但不是原路返回,而要用網絡的工具和方法,提升傳統(tǒng)零售的效率,實現融合”。“不賣貨的體驗店”,是新零售的一個趨勢,但一定不是唯一的趨勢。那么,怎樣才能在“不賣貨的體驗店”這種新零售趨勢來臨之前,就事先洞察、提前布局呢?
?
?這就需要我們重新理解網絡和線下。網絡從來不代表“先進性”,它只是具有一些“獨特性”;同樣,線下零售也從來不代表“本質性”,傳統(tǒng)零售人覺得永遠不會變的,可能也只是一些線下帶來的“獨特性”。理解這些特性,理解線上和線下彼此的優(yōu)劣勢,才能洞察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的流向,提前布局新零售。